
晋城城区
晋城市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山西省环保模范城市。
晋城市古称泽州,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枕太行,南临中原,西望黄河,北通幽燕,区位适中,交通便捷,是山西通往中原的重要门户。太焦、候月铁路纵贯本境,晋焦高速、长晋高速、晋阳高速、207国道、省道与县道、乡道交织成网,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利。
晋城市区位优势明显,晋城市区与首都北京的距离,经太洛、太旧公路到达为789公里,经太焦铁路转京广线到达为732公里;与省城太原的距离,公路为288公里,铁路为300公里。
晋城市是山西省的东南门户。由晋城市通往邻省部分城市的距离分别为:河南省焦作市65公里,新乡市132公里,开封市224公里,洛阳市140公里,郑州市150公里,林州市200公里,安阳市211公里;距河北省邯郸市292公里,邢台市320公里,石家庄市444公里;距陕西省西安市522公里。
晋城历史悠久,秦以前,诸侯纷争,战国末期先属韩,后属赵。秦统一中国后,属上党郡和河东郡。唐贞观元年(627年),始在现址建城为晋城。明洪武九年(1376年),升为直隶州。清雍正六年(1728年)升为泽州府,改晋城为凤台县,属泽州府。解放战争后期,经陈毅提议,1948年晋城改县设市,但一年多后又恢复县建制。新中国成立后,晋城隶属晋东南地区。1983年7月,晋城县改为县级市,仍属晋东南地区。198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晋东南地区分为长治市和晋城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晋城市升格为地级市。
晋城市下辖城区、泽州、高平市、阳城、陵川和沁水六县(市、区),总面积949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总耕地面积为283.38万亩,人均耕地1.42亩。根据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为219万人。全市人口中有22个民族。少数民族中回族人数最多,主要分布在城区。
晋城市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这里就留下了人类生活的足迹。相传女娲氏、神农氏、九黎部落首领蚩尤及尧、舜、禹等都曾在这里活动过。女娲补天(传说中华人文始祖女娲氏炼石补天遗址和栖息地——蜗皇窟,也在泽州县水东乡丹河北岸浮山北谷)、神农播种(中华第一大帝神农氏采五谷尝百草的羊头山和古墓冢也在高平市境内)、禹凿石门(阳城县境内有石门)、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历史传说都有实地可指。古书《墨子》中曾有“舜耕于历山”(今沁水县境内有历山舜王坪),“渔于获泽”(今阳城县城东有获泽河)的记载。还有以沁水下川、陵川塔水河、西瑶泉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泽州高都、沁水八里坪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60年,历史上著名的 “长平之战”就发生在高平一带。

皇城相府
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是全国拥有国保单位最多的地市之一。省保单位35处,市保单位27处。如保存完整、延续千年的佛国名刹青莲寺。融古希腊、古印度、汉民族文化于一体,精妙绝伦、驰名中外的玉皇庙二十八宿塑像,全国最早的金代古戏台——冶底岱庙,全国最大的宋代壁画开化寺壁画,世界围棋的发源地棋子山,全国最早的古民居中国砖木结构民居的典范——元代姬氏民居,明清民居的精品柳宗元后裔聚居地柳氏民居,明清中国北方文化大家族——皇城相府等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品。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晋城现存宋、金以前基本保存完好的木结构古建筑46座,占全国154座的三分之一。另外,这里还是太行革命老区,朱德、邓小平、彭德怀、李先念、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生活,有许多红色革命纪念地。
【自然概况】
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长夏短,雨热同季,温和宜人。全年无霜期165~198天,东部山区较短。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624.6~680.8毫米,最大降水达到1010.4毫米,年平均湿度63%~68%;年平均气温7.9℃~11.7℃,最高气温38.6℃。
境内群山连绵,太行山雄居东部,中条山横卧西南,四周崇山峻岭,峰峦叠嶂。南面山势蜿蜒而下,伸向中州平原;中部丘陵起伏,盆地镶嵌其间;沁丹两河从西北向东南畅流出境,归入黄河。整个地形,状若簸箕。山地占全市总面积的58.6%,丘陵占28.5%,平川占12.9%。
晋城市矿产资源丰富。在东西长160公里,南北宽100公里的地下,蕴藏着煤、煤气层、锰铁矿、铝土矿、铜、锌、金、银、大理石、水晶石等数十种矿产资源。特别是煤、铁的储量十分可观,有“煤铁之乡”之美称。煤炭资源以无烟煤为主,储量约占全国无烟煤储量的1/4以上,占山西省的1/2多。全市含煤面积5350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56.4%,总储量808亿吨,其中已探明储量271亿吨。晋城煤炭具有含硫量小,发热量高,可选性好的特点。所产块炭晶莹光亮,燃烧无烟无味,素有“白煤、香煤、兰花炭”之称,曾被英国皇室选为壁炉专用煤,销往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英国、日本、韩国、东南亚、西欧等国家和地区。2001年在沁水县南部发现并探明了一个大型煤层气田——沁水煤层气田,煤层气目前探明储量为1000亿立方米。1984年我市被国家定为全国化肥和化工原料煤基地。
晋城市森林资源可观,有森林面积38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6%。沁水县历山舜王坪一带至今保留着全省仅存的一块面积为730多公顷的原始森林。天然牧坡草地25.47万公顷,是山西的畜牧业基地之一。中国北方最大的示范牧场就建在沁水县境内。
晋城市桑蚕丝绸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北方著名的蚕桑丝绸之乡,丝产量占山西省的80%,也是目前华北最大的蚕桑丝绸基地。
晋城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适宜许多珍贵动植物的生长,素有“山西生物资源宝库”之美称。现有阳城蟒河和沁水历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山自然保护区内有种 子植物1300余种,属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有11种;有动物342种,属国家级重点保护的动物有38种。蟒河自然保护区内,有种子植物882种,动物285种。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有黑鹳、金雕、金钱豹3种,二级有猕猴、水獭等28种。在野生植物资源中,有珍贵的野生猴头、木耳、蘑菇等菌类微生物。我市还是全国五大山楂生产地区之一和山西省天然保健食品生产基地,盛产黄梨、山楂系列保健食品和药物保健食品等。
晋城市是华北地区相对的富水区,水资源总量为21.49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872立方米,高于全省和周围各省区平均水平。第一大河流沁河,全长485公里,发源于沁源县境内,汇入黄河。第二大河流丹河,全长121.5公里,发源于高平境内,注入沁河。
网络编辑:刘一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