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古称“河东”,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西省渭南市隔黄河相望(运城,因地处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东侧,而又古称“河东”)。春秋时统属晋国,晋献公于公元前669年定都于绛(今绛县)。韩、赵、魏三家分晋后,运城属魏,当时,魏国的都城在安邑(今夏县禹王城一带)。秦始皇统一中国,设36郡,运城属河东郡,治所安邑。以后两千多年,建置频繁,但一直沿用“河东”这一称谓。运城,因“盐运之城”而得名,它是中国唯一一座因盐而建立起来的城市,史称“盐运专城”)。1949年,运城、临汾及石楼、交口成立晋南行政公署,属陕甘宁边区政府晋南区。1950年,原陕甘宁边区晋南区的运城、临汾晋南28县正式划归山西省,成立运城专区和临汾专区,运城辖1镇17县。1954年,运城、临汾两专区合并为晋南专区。1970年,晋南地区撤销,按原建制划分为运城、临汾两个地区。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运城地区设地级运城市。现辖1区(盐湖区)、2市(永济市、河津市)、10县(临猗县、万荣县、稷山县、芮城县、夏县、闻喜县、绛县、新绛县、平陆县、 垣曲县),国土面积1.4万平方公里。2020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477.45万人,城镇人口235.25万人,城镇化率为49.27%;乡村人口242.20万人。
运城地理位置优越。运城地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中心地带,是黄河由北向南、调头向东的最后一个大拐弯处,有着380公里的黄河岸线。这里距西安和洛阳各200公里,距省城太原380公里,承东启西、贯通南北、辐射中原,是华北、西北、中原地区的结合部,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节点。

运城北站
运城交通网络完善。运城是山西的南大门,地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中心地带,承东启西、贯通南北、辐射中原,承接环渤海经济圈,毗邻关天经济区,是山西向东向西对外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全市公路、铁路、航空三位一体的立体化交通格局已经形成。公路方面,中心城市到各县市的“一小时”经济圈已经形成。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6096公里,公路密度113.5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03公里。铁路方面,境内高铁1小时可达西安,2小时可达太原,5小时可达北京,6小时可达重庆,7小时可达上海。南同蒲铁路纵贯南北,侯西铁路横亘东西,大西客运专线建成运营以来,运城站日旅客发送量最多达到1.4万人。

关帝庙
运城文化底蕴厚重,旅游资源丰富。运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武圣关公的故里。垣曲县的“中华世纪曙猿”化石把人类起源向前推进了1000多万年。芮城县的西侯渡文化遗址,是迄今为止考古界发现的人类最早用火的实证。132平方公里的运城盐池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女娲补天、黄帝战蚩尤、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嫘祖养蚕、后稷稼穑等优美传说都发生在这里;春秋商人猗顿、三国名将关羽、初唐诗人王勃、中唐文人柳宗元、史学大家司马光、戏曲名家关汉卿等文武俊秀都是这里人。闻喜裴氏家族曾出过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史称“将相接武、公侯一门”。五千年的文明积淀,形成了关公文化、根祖文化、盐文化、德孝文化等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全市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旅游景点1600余处,其中国保90处、省保57处。驰名中外的有解州关帝庙、永济鹳雀楼、芮城永乐宫、永济普救寺、万荣后土祠、运城盐湖以及舜帝陵、司马光墓、黄河大铁牛、李家大院等。
运城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物产丰饶富足。运城气候温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小麦、棉花和苹果产量分别占全省的59.5%、90%和70%,是山西的麦棉基地、果业基地。
运城矿产资源丰富,原材料工业基础雄厚。这里已发现的矿产有61种,已开发利用的有34种。盐湖镁盐产量位居全国第二,铜矿和玻璃石英砂岩储量分别占全省95%和67%,主要矿种的保有量为:煤碳4.5亿吨,铁矿602.4万吨,铜金属240万吨,铝土矿1064万吨。原材料工业基础雄厚,氧化铝产能330万吨,约占全国的12%;电解铝产能80万吨,约占全国的7%;金属镁产能40万吨,约占全国的30%;焦炭产能1000万吨,为发展原材料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奠定了良好基础。初步形成了煤电铝材、煤焦化、金属镁、运输装备制造、医药、化工、农副产品加工、新型材料等产业集群,打造了大运、亚宝、丰喜等28个中国驰名商标。
运城生态环境美好,城市宜居宜业。这里是典型的山水平原城市,年平均气温13.3℃,降水量510.7毫米,日照2188.8小时,无霜期188—238天。全市林地面积969.6万亩,森林覆盖率29.1%、名列全省第二,环境承载空间较大。立足盐湖、南山独特的山水优势和关公文化优势,正在打造“河东盐池自然景观”与“关帝庙人文景观”合二为一的龙头景区。全市城镇化率51.24%。总体规划确定市城区面积88.9平方公里,市城区控规覆盖率达到100%。
网络编辑:张肖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