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榆次夜景
晋中市因地处山西中部而得名,东临太行山,西傍汾河,北与省会太原市毗邻,国土面积1.64万平方公里。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总人口为337.9万。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68.8亿元,同比增长1.5%。
晋中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商代后期境内就有城邑出现,春秋时期开始设立县一级行政建制。1948年设置榆次专区, 1968年起称晋中地区, 1999年设立地级晋中市。现辖2区(榆次区、太谷区)、1市(介休)、8县(祁县、平遥县、灵石县、寿阳县、昔阳县、和顺县、左权县、榆社县)、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1个国家级农高区。
晋中是一个革命老区,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曾在左权麻田长期驻扎,是华北抗战的指挥中枢,朱德、彭德怀、邓小平、刘伯承、左权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战斗足迹。晋中人民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谱写了“不怕牺牲、不畏艰险、敢于胜利、无私奉献”的太行精神。
晋中是我国农业先进典型大寨所在地。 新中国成立后,晋中涌现出了大寨这一农业上的先进典型,在我国的农业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勤劳的晋中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战天斗地、实干苦干,创造了闻名全国的大寨精神。
晋中是著名的晋商故里。明清时期(十四世纪初到十九世纪末),晋中商人的商号店铺遍设全国通都大邑,并远涉日本、西亚和俄蒙,一时间 “ 晋商 ” 与 “ 徽商 ” 并驾齐驱。 1824年,在这里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金融机构 “ 日升昌 ” 票号,以晋中商人为代表的晋商,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界五百年,创建了中国最早的银行——票号,缔造了“汇通天下”的伟业,创造了“海内最富”的奇迹,对中国商业经济发展乃至国际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李长春同志概括的“节俭勤奋、明礼诚信、精于管理、勇于开拓”四句话集中体现了晋商精神的精髓。

平遥古城
晋中文化厚重,文化遗产十分丰富。 现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4000余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4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平遥古城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县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评价为明清时代汉民族城市的杰出范例。祁县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乔家、渠家、王家、曹家4个晋商大院,被国家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晋中资源禀赋独特,矿藏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的矿产17种,已发现矿产资源66种,是全国重要的煤炭基地,新探明煤层气、页岩气资源总量超过5000亿立方米。晋中作为山西传统的农业区,拥有十分丰富的农林牧资源, 境内山地、丘陵、平川兼备,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全市耕地面积546万亩,林地面积380.5万亩,宜牧面积876万亩,林木覆盖率27.9%,具有发展农林牧各业的良好条件。晋中科教资源优势凸显,山西大学城10所高校入驻,晋中目前已有20所大学,拥有一大批国家级产业基地、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博士后、院士工作站等科研资源。
晋中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9处,A级景区和5A景区数量、接待游客和旅游总收入均居全省之首。全市现有国家5A级景区景点2处、4A级景区景点15处,有峰峦叠嶂的绵山、石膏山,有风光旖旎的红崖大峡谷、龙泉国家森林公园、“太行天池”云竹湖,有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县城、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有建造精美的乔家、王家、常家等晋商巨贾大院,有被誉为“中国彩塑艺术馆”的平遥双林寺。
晋中区位优势明显。随着晋中太原一体化步伐加快,市城区距武宿机场和高铁站仅15公里,铁路、公路、航空四通八达,是山西“一主三副六市域中心”空间布局“一主”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欧中亚班列常态化运行,是山西乃至华北地区重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和山西最大的物流基地。
晋中产业基础扎实。是山西重要的传统农业区和省城农副产品主要供应基地,晋中国家农高区成为全国首批两个农高区之一,全国首创生态庄园经济发展迅速,连续两年举办全国农村改革论坛。晋中是山西老工业基地,是亚洲规模最大的纺机制造基地,是中国液压工业发祥地。近年来,纺机、液压、玛钢、玻璃器皿等传统特色产业不断优化升级。
晋中营商环境趋优。全省率先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核准类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入选中组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攻坚克难案例》。以建设“一网N平台”为统领,率先推行“准入即营”“多证合一”改革,率先开通“一号通”投诉举报平台,全面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放管服效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一个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六最”营商环境正加速打造。
网络编辑:刘一丹